当前位置: 首页 > 滚动

又有新进展!天元公学西站校区首幢建筑结顶!

来源:看余杭 发布时间:2023-08-09 16:08:05

近日,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浇筑完成,位于杭腾未来社区的全场景“教育综合体”——天元公学西站校区10#楼成功结顶!

这是项目首幢结顶的单体建筑


(资料图)

比原计划提前了15天

向着2024年9月投用的目标

不断迈进!

10号楼

10号楼位于I-12地块东南侧,为高中部(24班)教学楼,共五层,设计上充分实现教学分区、人流疏导:

其中,一层结合架空设计充分打开底层活动空间,布置接诊室、心理咨询、广播室、总务办公室等用房;

二至四层每层设置8间普通教室,共24间普通教室,并设实验教室、美术教室、书法教室、地理教室、计算机教室、劳动科技教室、教师办公室等用房;

五层设置各类社团活动用房、语言教室、教师办公室等用房。建筑平面在走道转角空间设置两层通高的共享空间,为学生提供交流、活动的场所。

01

BIM+数字化

贯穿全生命周期

天元公学西站校区建设高质量、安全、快速推进,离不开建筑信息模型BIM(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)技术的应用。

10号楼

项目充分整合各方设计资源,通过搭建BIM管理协同平台,利用BIM模型进行前期设计图纸的验证与问题跟踪,形成基于云端的多方协同设计+数字化管理新模式,在设计、施工、运行等阶段实现BIM全生命周期应用。

天元公学西站校区项目BIM技术包含了进度、安全、质量、人员、材料、机械、技术、环境、定样、产值、综合管理及视频监控等多个模块,“通过BIM模型和投影,一方面各类信息化应用实时了解进度,对现场巡查、验收、整改等形成闭环,实现精细化管理,降低管理成本和管理风险,提升施工效率和工程建设质量;另一方面,将更多设计、施工、验收,甚至未来运营等影像资料数字化并妥善留存下来,有利于实现检测设备与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,且具有可追溯性。”

举个例子,校区内各建筑地下室机电管线错综复杂,施工现场极易出现专业间的碰撞冲突,通过BIM技术进行全专业参数化建模,按照系统原理提前排布机房设备,并借助BIM的深度可视化、全专业协同等优势,通过全面的“三维校审”,预留足够的安装、检修空间,使机房布局更加科学紧凑,极大地提高了现场安装效率,并为后期的运维工作创造良好的基础和环境。

02

多元+集约

全场景“教育综合体”

从位置上看,天元公学西站校区位于杭腾未来社区范围内,周边围绕着浙大超重力场大设施(在建)、浙江人才大厦(在建)、浙大校友总部等科创平台。因此,它的定位不仅是一所学校,还承载了未来社区的许多公共服务功能。

效果图

除了普通的学校,天元公学西站校区紧扣“未来社区”,与社区内各个平台进行资源整合,优势互补,还设计面向周边社区开放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,并将打造生态文明博物馆和数字文明博物馆,让整个校园成为一个拥有教育全场景的“教育综合体”,更好服务云城以及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职住人群。

与此同时,西站校区还创新思路“集约复合”——复合高效开发,通过“教育综合体”及“优质教育倍增计划”,运用双E合璧(Education教育、Ecology生态)、多层次绿化等设计理念,采用“立体操场”、“下沉空间”、“生态学习廊桥”等手段,提升土地利用率,形成更富活力的校园空间。

立体操场效果图

立体操场,位于三层标高处,其上设计有400米标准操场及300米操场,为校内学生提供更为优越的锻炼条件和室外活动空间,激发孩子的运动兴趣。

跨河连廊效果图

生态学习廊桥,既作为交通基础设施,跨越河流、市政道路,连接两岸,也作为行人暂时停留和休息的公共空间,加强天元公学西站校区两个地块间学习资源、生活配套的共建共享。

西站校区建设还因地制宜采用绿色建筑及装配工程,大幅度节约资源的同时,更为学生们提供健康舒适与高效的使用空间。

为了妥善解决学校周边交通拥堵问题,西站校区设置了即停即走接送系统,不惧烈日风雨,家长车辆驶入地下车库,将学生放下后,单向快速驶离。

标签: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每日贵州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12018864号-37   联系邮箱:291 323 6@qq.com